迷津典故(成语指点迷津出自于哪个典故)

迷津典故(成语指点迷津出自于哪个典故)

1.成语 指点迷津 出自于哪个典故

津 是渡口2113的意思

●迷津 ::迷失渡头所在。

最早出自 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5261」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八出:

「原是看花洞里4102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后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1653向。

如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意思专=>

■而指点迷津::

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属径。

所以此处的迷津是指方向、办法或途径。

2.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新人求帮助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的古诗作品《早寒江上有怀》的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释】

⑴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南:一作“初”。

⑵首二句从鲍照《登黄鹤矶》“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

⑶襄(xiāng)水曲(qū):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汉水流经襄阳(今属湖北)境内的一段。曲,江水曲折转弯处,即河湾。襄:一作“湘”,又作“江”。曲:一作“上”。

⑷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云:一作“山”。

⑸乡泪客中尽: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无比辛酸。

⑹孤:译作“归”。天际:天边。一作“天外”。

⑺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

⑻平海:长江下游入海口附近江面宽阔,水势浩大,称为“平海”。

【翻译】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家乡就在弯弯曲曲的襄水边,远隔楚云之端。思乡的眼泪已流尽,客旅的生活无比辛酸,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失了去渡口的道路,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赏析】

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至733年(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早寒江上有怀》这首诗当作于漫游长江下游时期的一个秋天。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孟浩然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孟浩然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3.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子路问津中,到底是谁来指点谁的迷津?

按照桀溺的看法,天下大乱,整个世界都 像滔滔洪水泛滥一样,谁能挡得住呢?谁 又能治理好这种泛滥,像传说之中的大禹 一样,使天下重归太平呢?没有!所以, 孔子和子路等人的奔走救世是徒劳无益的。 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是,既然不 能救世,那我们怎么办呢?要么就随波逐 流,大家一起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是长 沮、桀溺们反对的,其实也是孔子反对的; 要么就避开那些坏人而寻求治理天下、拯 救世道的好人——这是孔子的观点,所以他 带领学生离开鲁国而奔走天下,即便是 “累累如丧家之犬”也绝不后悔,甚至是 “知其不可而为之”。 ? 但这也是长沮、桀溺们所反对的。因为, 在他们看来,举世皆浊,你到哪里去寻找 净土呢?世人皆醉,你到哪里去寻求清醒 的人呢?所以,与其避人,不如避世。连 整个浊世都避开了,隐居于山林之中,与 鸟兽同群,管它世道变成什么样子。这就 是长沮、桀溺们的观点,说到底是隐士的 哲学。从理论上说,长沮、桀溺们的观点 不是没有道理。所以,说他们在指点孔子、子路的迷津也无不可。 ? 但从实践中说,我们就不能不认为孔子的话也有 道理了。事实上,避开整个世道而与鸟兽同群办 得到吗?人毕竟不可以都去做“狼人”啊!正如 孔子所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 而谁与?”作为一个人,不和人打交道而完全隐 居是不可能的。就是长沮、桀溺,不也并没有到 山林之中去与飞禽走兽同群,而还在耕田种地, 食人间烟火吗?何况,他们不仅耕田种地,而且 还“耦而耕”,二人并肩劳作,进行改变世界的 努力。反过来说,正因为天下不太平,我们才于 心不忍,汲汲于救世之道。说到底,是一种社会 责任感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在作驱动器,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啊。 ? 在选文2中,孔子提到“鸟兽不可与同 群”,那么“鸟兽”是否就是指长沮、桀 溺?如何理解孔子的这番感叹? ? 孔子提到的“鸟兽”,并不是指长沮和桀 溺,文中说到的“鸟兽不可与同群”一语 是一种客观的叙述,是为下文作铺垫,即 我们既然不可以同鸟兽同群,就得同人相 处,避世是不可以的。 ? 孔子的这番话表明了他力图改变社会现实、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社会理想和可贵的精 神品质。

4.“指点迷津”中的“迷津”是什么意思

释义:迷津:迷失渡头所在。“指点迷津”是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

出处: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读音:[ zhǐ diǎn mí jīn ]

造句:

1、东东恳请老师为自己指点迷津。

2、父亲就如同一位博学的老师,常常春风化雨为我指点迷津,让我懂得很多人生启迪。

3、弟子昔日罪孽深重,幸得观音大士指点迷津,现在已一心皈依我佛,绝不会再留恋人世间半点情欲。

4、给广大英语学习者提供服务、制造欢乐、指点迷津、保驾护航,这正是我们新航道英语的神圣使命。

5、教鞭是你指点迷津的智慧棍,粉笔是你开拓思路的知识花,黑板是你挥笔写画的蓝图屏。教师节到了,祝恩师健康快乐幸福一生!感谢您的培育之恩!

6、其中一位通灵者揪出了一个貌似迷失方向,急需人指点迷津的男人。

7、医生指点迷津:经期前周暴躁的心情和水肿困扰着很多女人,实际上在这段时间多摄入镁元素就能有效缓解这些症状。

8、你是否见过一种人,他经常快言快语的爱指点迷津?

9、但是不重安居和不在乎边界却使我这样的人颇能为未来指点迷津。

10、危难之时,是你伸出援手,踌躇之时,是你指点迷津,自满之时,是你当头棒喝,虽是同行,但却亲如兄弟,未来的日子,让我们携手共计,再创佳绩!

5.成语解释:指点迷津

指点迷津

针对事物的困难处,提供解决的方向、办法或途径。津:渡口。迷津:迷失渡头所在。

出处

唐˙孟浩然˙南还舟中寄袁太祝诗:

「桃源何处是?游子正迷津。」

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八出:

「原是看花洞里人,重来那得便迷津。」

引申义

后引申为错误的道路或方向。

如红楼梦˙第五回:「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

例句:这一道数学题我不会解,请给我指点迷津。

6.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什么意思

《红楼梦》第五回:“此乃迷津,深有万丈,遥亘千里。中无舟楫可通,只有一个木筏,乃木居士掌柁,灰侍者撑篙,不受金银之谢,但遇有缘者渡之。”

“迷津”——象征着色情淫乐的迷人圈子;即贾宝玉整天沉迷淫情滥爱的大观园中众女色小姐丫鬟的圈子;进一步象征四大家族众不肖子孙沉迷于淫贪奢争丑恶行为的境地。

“深有万丈,遥亘千里”——象征着色情淫乐的迷津,进一步象征所有淫贪奢争的迷津,有极大的,难以抗拒的诱惑力,陷进去,就像陷入了千里无边万丈无底的深渊一样,难以自拔

“中无舟楫可通”——指这里没有船互通行驶。

以上是 迷津典故(成语指点迷津出自于哪个典故)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