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典故(阜阳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阜阳典故(阜阳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1.阜阳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伍子胥与阜阳伍明镇

伍子胥过昭关,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故事。然而,也许很少有人知道,历史名人伍子胥也曾经和安徽阜阳有过一段渊源,颍泉区的伍明镇就是因为伍子胥而得名,这里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传说,现在遗留的还有七十二眼古井、饮马池、射箭台等历史遗迹。今天,伍子胥文化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

《史记》上记载:“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於楚。”后来,“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代霸主。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一代名将,驻守在楚国东北边境也就是现在的伍明。1987年《阜阳地区名胜古迹》载,伍员故居就在伍明。伍明集西首处有一处叫作伍明寺的庙宇,相传曾是伍子胥的故居。至今,当地群众中还流传着伍子胥及其先人的故事。

伍子胥的父亲伍奢辅佐太子,在伍明屯兵期间,还造福于伍明群众。他居住的家宅背面是一片洼地,比较荒芜,每逢多雨季节,庄稼受涝,农家受苦,他的宅子也常常被水围困。他带领着军民挖沟排水,治理涝地。这沟北接母猪港,南流入颍河,后人为纪念伍子胥,称此沟为伍名沟,现叫作阜涡河。明朝《正德颍州志》也有记载:“伍名沟,在州三十里,沟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传伍奢为楚相,日开此沟,以泄潦水,以利其家。”

伍明镇历史上是伍子胥的屯兵驻防之地,还有一个佐证,就是伍明镇内有不少都带“营”字的村子,诸如前郑营、洼营、于营、四姓营、后王营、吕营、吴营等,当地群众说,这么多叫营的村子或许与伍子胥在此屯兵有关,设的这些军营名字,世代流传至今。

公元前484年,吴王受谗赐死伍子胥。伍明人闻知其蒙难,默默地悼念他,对他的家园、遗物特别爱护。他家门前骑马射箭的地方,至今叫作马场;他饮马的池塘,至今叫饮马池;他练习射箭的箭台,至今人们还称三里箭台或三里庙台。后人在他居住的地方修筑庙寺以祭,称伍名寺。据清道光《阜阳县志》记载,当时有庙堂十间,郑起福兴办义学,住持僧明远曾向义学捐地157亩。解放前期,经历代修复的庙寺尚存,解放后改建粮站、面粉厂。

今天,伍明寺只留下了一株历经千年雷火的银杏树,据说这是明朝时期,人们在伍明寺大殿后栽的,现在树高约28米,干径约1.2米。

在镇粮站的大院中,保存着相传为伍子胥当年开挖的七十二眼井之一的一口古井。井口处全部用水泥砖重新垒彻,仅能从井壁上看到青绿色的古砖。当地人相传,这七十二眼井全部是相通的,并且还与阜涡河水相通。2001年,日本一个民间旅游团前来伍明镇观光,还曾专门前来观看伍明镇的古井、饮马池、伍明寺遗址等地。

伍明镇境内还有春秋时期的楚国都城钜阳文化、古店集文化遗址、三国名将邓艾屯兵屯粮兴修水利等历史文化遗址。

2.阜阳的历史名人有那些

有管仲、鲍叔牙、甘茂、吕蒙、欧阳修等。

1、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姜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谥号为敬。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鲍叔牙

鲍叔牙(公元前723年或公元前716年-前644年)姒姓,鲍氏,名叔牙。颍上(今属安徽)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

早年辅助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齐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86年)协助公子小白夺得国君之位,并推荐管仲为相。

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参与“召陵之盟”使诸国尊齐王霸主。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鲍叔牙称相,并在不久后病逝。

在鲍叔牙的协助下,在齐国顺利实行了他的治国之道。鲍叔牙为政重教化,使齐国迅速由乱转治,由弱变强,齐桓公也成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3、甘茂

甘茂,姬姓,甘氏,名茂,生卒年不详,战国中期秦国名将。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张仪、樗里疾引荐于秦惠文王。

周赧王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魏国蒲阪时投向齐国,在齐国任上卿。

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楚国。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后卒于魏国。

4、吕蒙

吕蒙(178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

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邓当死后,吕蒙统领其部众,拜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

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掩护孙权逃生,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

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发愤勤学的事迹,成为了中国古代将领勤补拙、笃志力学的代表,与其有关的成语有“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等。

5、欧阳修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阜阳

3.阜阳民间传说

南县城东南12公里处有个七里仓(又称“七旗岭”),北靠谷河,东邻吕家岗。

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城池,叫“项延城”(谐音,又传为“向阳城”)。在战争中被毁了。

说古代某次战争,敌人兵临城下谷河北岸。城内守军溃退前,设疑兵计:将饲草系于钟鼓之上,把驴拴在鼓旁,羊拴在钟旁,使之对饲草可望而不可及。

它们急着要吃草,就乱踢乱撞,使钟鼓作响。敌兵认为城内防守不懈,又不知谷河水之深浅,不敢强攻。

僵持中,见有白鹭在河中来回蹈水觅食,始知河水甚浅,当即涉水攻城。敌兵进城后才知上当了,一怒之下放火把城烧光,项延城只剩一片土岭。

至今当地广泛流传着“驴打鼓,羊撞钟,凹子(“白鹭”俗名)失了项延城”的故事。

4.安徽阜阳有什么民间传说

现提供两个阜阳市阜南县的民间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南县城东南12公里处有个七里仓(又称“七旗岭”),北靠谷河,东邻吕家岗。传说很久以前这里有座城池,叫“项延城”(谐音,又传为“向阳城”)。在战争中被毁了。说古代某次战争,敌人兵临城下谷河北岸。城内守军溃退前,设疑兵计:将饲草系于钟鼓之上,把驴拴在鼓旁,羊拴在钟旁,使之对饲草可望而不可及。它们急着要吃草,就乱踢乱撞,使钟鼓作响。敌兵认为城内防守不懈,又不知谷河水之深浅,不敢强攻。僵持中,见有白鹭在河中来回蹈水觅食,始知河水甚浅,当即涉水攻城。敌兵进城后才知上当了,一怒之下放火把城烧光,项延城只剩一片土岭。至今当地广泛流传着“驴打鼓,羊撞钟,凹子(“白鹭”俗名)失了项延城”的故事。

阜南县柳沟集西南三里,有个玉皇庙小学。这里古代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庙宇。清朝咸丰年间,少林寺高僧法清禅师因结捻反清,受官府迫害,便来到玉皇庙做住持。为了便于秘密进行反清宣传活动,法清培训了一梆子戏班。一年春天,梆子戏班到王化集演出,被当地土豪刘二少和王文财霸住不放,名曰“堆戏”。此二人恶势力大,法清知道硬要不行,便心生一计,又招了二三十个讨荒要饭的小青年,稍作训练,组、成一个新戏班。法清把这个新班又赠给刘二少和王文财。刘、王两个土豪家中本来就养有戏班子,现又增加两班子人,一百多口人吃穿花费,开销很大。尤其法清新赠的这个戏班子,不添新戏装行头,他们就吵闹,不会唱戏,还嫌饭菜不好。刘、王二人明知上了法清的当,为了打肿脸充胖子,也不便叫苦。过不多久,法清骑着毛驴又到王化集,看了三出戏后对刘、王两个土豪说:“这些戏都不太精彩,我还有两戏班在外地演出,待把他们叫回来再送给你们玩”。两个土豪一听,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这两个戏班就请大和尚带回去吧。”于是两个戏班子带着新戏装跟法清回到玉皇庙。刘、王两个土豪既丢了人,又丢了钱。

5.阜阳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很多的。

历史名人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鲍叔牙:颍上人(今阜阳,晋张处度《列子·力命》注:“管仲、鲍叔牙并颍上人”),生卒年月无考,是春秋初期齐国德高望重的大夫,晚年被封为相国,以知人著称。青年时与管仲是同乡好友,深知管仲的为人和才能,始终以礼相待,成为莫逆之交。后因齐国内乱,鲍叔牙随公子小白奔莒,管仲随公子纠奔鲁。及襄公被杀,小白得内援回国,被立为齐君(即齐桓公),拟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从大局出发,却而不受,并力劝桓公释管仲之囚,任管仲为相,自己甘居其下。管仲很尊重鲍叔牙,他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甘茂:战国时期下蔡(今阜阳)人,生卒年月无考,曾从史举先生学百家之术。后经张仪,樗里疾引见被秦惠王重用为将,助魏章平定了汉中。秦武王时,被派讨平秦公子蜀侯辉叛乱后,封为左丞相。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为使武王能看看周室的夙愿,甘茂自愿约魏攻打韩国。他几经周折,终于攻下了韩国的宜阳,打通了三川,使武王到达了成周。

吕蒙(178-220年,一说为180-220年,另有180—221年的说法):汝南富陂(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人。字子明,汉末三国吴国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淝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吕蒙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刘福通(1320~1365):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红巾军首领。与韩山童等长期利用白莲教在民间进行活动。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乘元廷徵民夫修黄河之机聚众起事,攻占州。因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随后,攻占河南许多州县。十五年,立韩林儿(韩山童之子)为帝,称小明王,以亳州(今安徽亳州)为都,建国号大宋,年号龙凤。他历任平章、丞相等职,掌握大宋的军政大权。元廷派兵镇压,亳州失陷,迁都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分兵三路攻略陕西、山东、河南、山西、河北等地,兵锋曾达大都附近的柳林(今北京通县南)。十八年,他统兵攻占汴梁(今河南开封),作为都城。次年,汴梁被元军攻破,退守安丰。二十三年,张士诚军围攻安丰,他与韩林儿往滁州(今安徽滁县)依朱元璋。后被朱元璋命部将沉于江中溺死(一说在安丰阵亡)。

倪嗣冲(1868—1924):倪嗣冲,原名毓桂,字丹忱。安徽省阜阳县倪新寨三塔村(今属阜南县三塔集)人。1868年2月6日(清同治七年正月十三日)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其曾祖父会曾、祖父杰之皆系清朝官吏,其父倪淑是清末举人,曾受聘于袁世凯作家庭教师,后曾任四川县令和知府,官及四品,晚年为袁世凯的亲信幕僚;倪嗣冲三辈以上皆赠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俱封一品夫人,倪嗣冲兄弟三人,他为其仲。

康桥 原名徐志友, 朗诵家,资深节目主持人,中国网络文学朗诵的奠基人之一

6.安徽阜阳的历史

阜阳市历史悠久,人文蔚盛。历史上以颍州(今阜阳市区)为中心的南部开发较早。西周以后,在今阜阳境内即建立了妫姓的胡子国,临泉境内的沈子国,颍上境内的慎等。春秋战国时,又出现了太和原墙的原阳,倪邱的新,临泉的寝等县邑。由此地域概念逐渐形成。秦代始置汝阴县,汉属汝南郡。三国魏置阴郡。北魏孝昌四年(公元532年)置颍州,隋设汝阴郡,唐设颍州,宋设顺昌府,元属汝宁府,明属凤阳府。清为颍州府。清雍正十三年,颍州更名阜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阜阳地区专员公署,下辖八县一个行政办事处。

北部以亳州市为中心的区域,同样经历了氏族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商代为都城,“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春秋置焦邑、秦置谯县、领有今亳州境内的谯、城父,属泗水郡,汉属沛郡,东汉属沛国,三国设谯都,东晋属谯郡,北周始置亳州,隋复置谯郡,唐置谯郡,宋归淮南东路,元置归德府,明降州为县,后复升为州,清属颍州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亳州为阜阳地区下辖一个县,称亳县。一九八六年始改县为市,称亳州市,仍归属阜阳地区。 历史上颍、亳两州南北相望,随着封建政权更迭,而隶属不一,形成了两个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明代洪武六年(公元1372年),颍、亳二州首次并为统一版图,“省谯县入亳州,寻降亳州的亳县,属颍州”。弘治九年(公元1496)亳县复升为州,与颍州为颍州府,又降亳州为亳县,正式纳入颍州管辖之内,形成了东西四百里,南北七百里的广大地域。不仅包括今阜阳市、亳州市全境,而且含今六安地区霍丘县的大部分地界。 1998年2月,亳州市从阜阳市划出,由省直辖。2000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地级亳州市、涡阳、蒙城、利辛三县划归亳州市管辖。目前,阜阳市辖界首市和太和、临泉、颍上、阜南四县及颍州、颍泉、颍东三区。

7.阜阳成语寺门积薪典故是怎样的

寺门积薪 出自《宋史·刘锜传》。

刘锜(1098~1162),南宋抗金将领。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率10万金兵南侵,金兵压境,众寡悬殊,顺昌形势,岌岌可危。

刘锜被任命为东京(今开封市)副留守,从临安出发日夜兼程北上。当他到达顺昌府(今阜阳市)时,金兵已经占领了东京。

刘锜为表达抗敌守城决心,把自己的家眷置于顺昌城一寺内,堆柴草于门外,告诉军吏:“倘有不测即焚我家!”刘锜寺门积薪之举,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誓与府城共存亡。经过5昼夜激战,以少胜多,大败金兀术,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

从此也诞生一句与阜阳历史文化最有联系的成语“寺门积薪”。此寺有人考证为始建于宋仁宗嘉祐时期千年古刹“资福寺”(现南关大寺街中段)。

顺昌大捷,也使当时作为军粮和枕头的阜阳特产“枕头馍”(大卷子馍)名声大振。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刘锜,阜城西北角建有刘公祠。

8.阜阳成语寺门积薪典故是怎样的

寺门积薪 出自《宋史·刘锜传》。

刘锜(1098~1162),南宋抗金将领。南宋绍兴十年(1140)金兀术率10万金兵南侵,金兵压境,众寡悬殊,顺昌形势,岌岌可危。刘锜被任命为东京(今开封市)副留守,从临安出发日夜兼程北上。当他到达顺昌府(今阜阳市)时,金兵已经占领了东京。

刘锜为表达抗敌守城决心,把自己的家眷置于顺昌城一寺内,堆柴草于门外,告诉军吏:“倘有不测即焚我家!”刘锜寺门积薪之举,大大鼓舞了民心士气,誓与府城共存亡。经过5昼夜激战,以少胜多,大败金兀术,取得了顺昌保卫战的胜利,成为我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顺昌大捷”。从此也诞生一句与阜阳历史文化最有联系的成语“寺门积薪”。

此寺有人考证为始建于宋仁宗嘉祐时期千年古刹“资福寺”(现南关大寺街中段)。顺昌大捷,也使当时作为军粮和枕头的阜阳特产“枕头馍”(大卷子馍)名声大振。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刘锜,阜城西北角建有刘公祠。

以上是 阜阳典故(阜阳市有哪些历史典故)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