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气典故(谁有关于义气的故事)

义气典故(谁有关于义气的故事)

1.谁有关于义气的故事

关于义气的故事: 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发作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

不一会儿,书生就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兵书和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了,并将剩下的九个金币枕到书生的头下,兵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

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发现有一个骑着黑白相杂的马的人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他是强盗。

那人还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哪去了。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说了,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兵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

书生的全家都非常感谢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名声也响了起来。 基本介绍: 义气,读音yìqì ,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

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孔父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不与 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张公巡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

《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2.三国演义中关于义气的故事

三国主要讲的政治和军事,不像水浒那样,一眼可见。

单纯的义气是不多见的,

或多或少的都会掺杂一些政治因素和个人因素,比如徐庶一生不为曹操献策,因为他的母亲因曹操而死。

而且似乎一提到义气,多数人都会想到关羽如何,其实他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以政治为中心,完成政治目标

经常和“义”一起出现的是“忠”

但真正的“义”,和“忠”是分开的

张飞哭关羽,

张辽土山救关羽,

白门楼刘关张救张辽,

华容道义释曹操,

3.关于讲义气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义气墩的传说传说溧水在春秋战国时属于吴楚交界地,因为两国的争夺,它一会是楚国的濑潴邑,一会是吴国的平陵邑。

燕国的左伯桃、羊角哀关系一直不错,听说楚国招纳贤人,两人就结伴去楚国。 当衣衫单薄的他们走到东刘村时,遇到大风雪,干粮即将吃完,周围又地广人稀。

左伯桃担心继续走下去,两人不是被冻死,就是会饿死,于是寻思把自己的东西给羊角哀一人用,这样羊角哀或许还能活下来。羊角哀也同意左伯桃的话,但两人谁也不肯眼睁睁看着另一个人死掉,各不相让只好作罢就地休息。

第二天醒来,羊角哀发现身上盖着左伯桃的衣服,旁边还放着左伯桃的干粮,但却不见左伯桃的踪影,后来发现,左伯桃已经冻死在附近的一个树洞里。羊角哀把树洞封好作了标志后,一边抹泪一边出发。

到了楚国后,羊角哀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但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好友左伯桃,就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了楚王,请求去拜祭左伯桃,楚王深为感动,当即准假。羊角哀把左伯桃安葬好后,就落宿在附近,夜里听到厮杀声,左伯桃托梦告诉他,附近的荆将军(有人称是刺秦王的荆柯)经常欺侮他。

天明,羊角哀想去拆荆将军庙,但遭到当地土人的反对。第二夜,他又听到厮杀声,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前去帮战。

当地人很受感动,就把两人的尸首合葬在一处,取名义气墩,世代相传。 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

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

随后,当一群小坏蛋们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

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吴晗先生评论道:“朱元璋虽然吃了苦头,丢了饭碗,却由此深得伙伴们的信任,认为他敢作敢为,有事一身当,大家心甘情愿把他当作自己的头目。”

朱元璋投奔扯旗造反的红巾军以后,在相当长时间里,都保持了这个特点。这可能是他能够迅速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此,这支部队的大头目——元帅郭子兴很赏识他,才几个月时间,就将他提拔到自己的亲兵卫队里担任小头目,并且很快亲自主婚,把自己的养女——就是后来名声很大的马皇后,嫁给了他。但是,使他能够真正团结起一批死党,并得到死心塌地的拥戴,除了才干等因素,他的胆识与江湖义气所起的作用,恐怕不小。

当时,在这一伙造反部队中,分成几个不相统属的山头,相互间时常发生摩擦。有一天,郭子兴一个人上街,撞上了冤家,结果被对方绑架后关进地窖。

他的所有亲信、亲属,包括两个儿子,都被吓坏了,纷纷躲藏起来。朱元璋是人们公认的郭子兴心腹,肯定也是被打击的对象。

此时,他恰好领兵在外,躲过了此劫。得到消息后,出乎人们意料,朱元璋立即动身,准备返回去营救郭子兴。

有人力劝他不要自投罗网,白白送死。朱元璋回答得大义凛然:“郭公有大恩于我,现今有难,我若只顾自己不去搭救,还能算个人吗?”结果,他回去后,利用那几派之间的矛盾,又打又拉,竟然平息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派系残杀。

朱元璋自己则爬墙上房,身蹈险地,最后纵身跳进地窖,砸烂枷锁,将郭子兴背上来。后来,当郭子兴被其他造反好汉挤兑得很难受、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根据地投奔朱元璋时,朱元璋甚至将自己发展起来的数万人马,拱手交给他,一如既往地辅佐这个并不成器的末路英雄。

还有一件事。有一回,朱元璋在打败一支曾经背弃他的部队后,抓获了数万名俘虏。

这些人极度不安,害怕遭到报复。朱元璋却下令,从中挑选500名勇猛壮士,担任自己的宿卫。

当晚,星光灿烂。朱元璋蒙头大睡,原有的警卫全部换成这500人。

灯火通明之中,这500人静听着朱元璋鼾声大起,相当感激。从此,全军死心塌地地冲锋陷阵,极大地扩充了朱元璋的实力,成为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基本力量。

汤和比朱元璋大3岁,是当年一起分吃那只小牛犊的小坏蛋之一。汤和比朱元璋更早地投奔了红巾军,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是汤和写信给朱元璋,劝诱这个游方和尚也投奔了红巾军。

当时,由于战功,汤和已经官居千户,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县团级干部了,但他对朱元璋相当恭敬。史书记载说:朱元璋受到郭子兴的信任,从一个马弁迅速崛起为部帅后,军中诸将以同辈视之,没有人肯服低做小,唯独年龄与资历都胜过他的汤和,遵从他的约束与指挥。

这使得朱元璋“甚悦之”,感觉特别愉快。稍微用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上述故事和朱元璋参加红巾军之后的诸多故事,已经具备了古代江湖义气的全部要素和现代黑手党故事的一些最重要特点。

朱元璋显然也具备了成为团伙老大的基本素质。这些分吃过小牛犊肉,和后来在红巾军受过朱元璋恩惠的伙伴们,大多成为朱元璋武装集团中的重要战将,出生入死地跟着他打天下。

大明帝国建立后,他们全部成为帝国的开国元勋,享有崇高的荣誉、地位与待遇。比朱元璋小4岁的徐达,甚至成为这些武将中的首席功臣。

最后,这些人除了早死的之外,只有中。

4.谁有关于义气的故事

关于义气的故事: 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发作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

不一会儿,书生就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兵书和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了,并将剩下的九个金币枕到书生的头下,兵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

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发现有一个骑着黑白相杂的马的人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他是强盗。

那人还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哪去了。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说了,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兵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

书生的全家都非常感谢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名声也响了起来。 基本介绍: 义气,读音yìqì ,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

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孔父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不与 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张公巡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 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 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

《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5.哥们义气的事例

说到义,我们首先会想到哥们义气,“桃园结义”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脍炙人口。

生活中我们也常说,仁义、道义、理义…… 对于义,我们并不陌生,孔子作为儒学圣祖,也多次提到了义。那么孔子眼中是如何看待“义”呢? 儒家思想中的义,并不是简单的讲义气,义在儒学中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

正确地看待孔子眼中的义,要结合义与仁、义与礼、义与利的关系来看。 义与仁有什么内在联系呢?概括来讲,义是形式、仁是内容。

我们知道,在孔子看来,仁是最高理念,最美好的道德,而仁要通过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义。所以说,义就是实现美好的道德理理念的一种形式。

《论语》中有”义者艺之分,仁之节也“正是表达的这个意思。 义对仁的具体表现形式也根据具体情况而不同。

首先,义的形式根据身份而不同,不同的身份就决定了不同的义,比如说,医生济世救人是义,老师教书育人就是义。倘若医生不救死扶伤,老师无心教研,沉于商场这在儒家思想来看就是不义。

应该说这一思想,在当今社会也仍具体现实意义。现如今,医生都要收红包,救死扶伤本是其份内之事,应皆力为之,而不给红包,就不好好给人治病,这其实是在取不义之财,非君子所为。

现在大学的某些导师,其本职工作本来是指导学生、搞科研工作,但是这些导师醉心于名利场,早已无心科研与教学,这就是一种不义之举。虽说现在是一个开明的时代,人不一定要单从事一种职业,但不管你身兼多少职业,每一份都有自己的本份,你至少应该能做到自己的本份,如果做不到自己的本份而硬要身兼数职,这就是不义。

左传里有“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郑伯即郑庄公,郑国国君,公叔段为其弟,是一个诸侯。

根据规定,诸侯在其封地内建城规模有严格限制,大城市不能大于国都1/3,中等城市不能大于国都1/6,小城市不能大于国都1/9。而公叔段却多次违反礼节,建造不合规模的城市。

郑庄公知道,但未加制止,对大臣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公叔段并未收敛,而更是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开始砺兵秣马,欲发动叛乱。

郑国大臣均告郑庄公,此事需当了结,如果他认为其弟为君王,我们就去服事他,如果不是的话,就应该讨伐他。郑伯说“不义,不昵,厚将崩”。

就是说:行不义之事,人民就不会亲近他,累积深厚,很快就会灭亡。故发兵镇压,迅速平定了叛乱。

陈国的敬仲投靠强大的齐国,齐桓公非常高兴,设宴为敬仲接风,从白天喝到晚上,齐桓公还要敬仲继续陪他喝。此时,敬仲果断回绝:“今日酒已尽兴,大王明日还需处理朝务,敬仲不敢耽误大王政务,故不能在饮。”

齐桓公一再要求,敬仲始终不肯,最好只好最罢。敬仲此举是为了保全齐桓公之名,而冒死违拗。

他身为臣子,白天陪齐王喝酒也是合情合理,但并没有义务要陪他通霄喝酒,并且,齐王作为国君,不可过量饮酒,故敬仲之举合乎其身份,是为义举。义之于君又当如何体现呢?君的职责是下达命令,因此,义之于君就是下达正确的命令。

汉代大儒董仲舒曾说:“立义以定尊卑之序,君臣之职明矣”,这也说明了君臣身份与义的关系。 义与礼是何种关系?不同与义与仁的关系,对于义与礼,义为内容,礼则为形式。

《论语》中有:“义以为质,礼以行之”。这就是说,义是内涵,是内容,而要用礼去推行它,实现它。

《左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齐国攻鲁,鲁国向卫国求援,卫国亦为弱国,但仍仗义出兵援助。齐国将卫国援军打败,卫国撤退,正当其统帅孙恒子将被擒时,卫国一贵族仲叔虞奚率本部兵士打退齐国,救了孙恒子。

卫国国君欲重赏仲叔虞奚,问他想要多少土地封邑。但仲叔虞奚却说不要土地封邑,而想要一种只有诸侯才能使用的悬挂的乐器及马的装饰,卫国国君念其功大,竟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仲叔虞奚此举是想越礼,因为乐器及马的装饰都是体现礼的“器”,但卫国国君却应允了他。孔子对此事进行非议:“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名为名份,器为器物,这二者均体现礼,是不可以借于别人的。

可见礼在体现与义中的重要作用。 义与利又是怎么的关系呢?这一点孔子说的很清楚,《论语》中有:“ 见利思义,见得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显然孔子认为义重于利。《左传》中有“宋穆公义不传子”的故事。

宋穆公将死之时,在推举继承人方面,便选择了义。尽管当时大臣们都同意其传位于子,天下百姓也无异议,但他仍然将大位传于其兄之子。

这是因为,他是从其兄长那里继位,当时其侄年幼,不能执政,而如今,他觉得自己应该将位子还于其兄之子。在大利大义之 朋友哥们义气的事例 中国领先的教育产品 《右脑王英语学习机》:30天,流利英语脱口而出 躺着学的革命性工具 1个月学不会英语退款。

>零基础,会说中国话就会说英语 >不背单词,不抠语法。右脑学习记忆潜能是左脑的100万倍。

唤醒右脑潜能,开启深度听觉,培养绝对语感,在享受中、休闲中,打开2至4倍速输入英语信息的阀门,不知不觉的全面突破英语。 《问学堂句典翻译机》:留学考试、出国旅游、外企工作、贴身翻译、随身教练。

人流交流方式的突破翻译领域划。

6.关于讲义气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义气墩的传说

传说溧水在春秋战国时属于吴楚交界地,因为两国的争夺,它一会是楚国的濑潴邑,一会是吴国的平陵邑。燕国的左伯桃、羊角哀关系一直不错,听说楚国招纳贤人,两人就结伴去楚国。

当衣衫单薄的他们走到东刘村时,遇到大风雪,干粮即将吃完,周围又地广人稀。左伯桃担心继续走下去,两人不是被冻死,就是会饿死,于是寻思把自己的东西给羊角哀一人用,这样羊角哀或许还能活下来。羊角哀也同意左伯桃的话,但两人谁也不肯眼睁睁看着另一个人死掉,各不相让只好作罢就地休息。第二天醒来,羊角哀发现身上盖着左伯桃的衣服,旁边还放着左伯桃的干粮,但却不见左伯桃的踪影,后来发现,左伯桃已经冻死在附近的一个树洞里。羊角哀把树洞封好作了标志后,一边抹泪一边出发。

到了楚国后,羊角哀很受楚。义气墩的传说

传说溧水在春秋战国时属于吴楚交界地,因为两国的争夺,它一会是楚国的濑潴邑,一会是吴国的平陵邑。燕国的左伯桃、羊角哀关系一直不错,听说楚国招纳贤人,两人就结伴去楚国。

当衣衫单薄的他们走到东刘村时,遇到大风雪,干粮即将吃完,周围又地广人稀。左伯桃担心继续走下去,两人不是被冻死,就是会饿死,于是寻思把自己的东西给羊角哀一人用,这样羊角哀或许还能活下来。羊角哀也同意左伯桃的话,但两人谁也不肯眼睁睁看着另一个人死掉,各不相让只好作罢就地休息。第二天醒来,羊角哀发现身上盖着左伯桃的衣服,旁边还放着左伯桃的干粮,但却不见左伯桃的踪影,后来发现,左伯桃已经冻死在附近的一个树洞里。羊角哀把树洞封好作了标志后,一边抹泪一边出发。

到了楚国后,羊角哀很受楚王的器重,被封为大将军,但他心里一直牵挂着好友左伯桃,就把他们的故事告诉了楚王,请求去拜祭左伯桃,楚王深为感动,当即准假。羊角哀把左伯桃安葬好后,就落宿在附近,夜里听到厮杀声,左伯桃托梦告诉他,附近的荆将军(有人称是刺秦王的荆柯)经常欺侮他。天明,羊角哀想去拆荆将军庙,但遭到当地土人的反对。第二夜,他又听到厮杀声,不忍好友受欺,就自刎前去帮战。当地人很受感动,就把两人的尸首合葬在一处,取名义气墩,世代相传。

《聊斋志异》中有篇《田七郎》,

说有个叫武承休的富人梦中得知猎户田七郎是个可以共患难的人,因而想与他结交,并赠以重金。谁知田母毫不客气地拒绝他说:“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她对儿子解释说:“我适睹公子(武承休)有晦纹,必罹奇祸。闻之,受人知者分人忧,受人恩者急人难;富人报之以财,贫人报之以义。无故而得重贿,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后来田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武承休用重金设法解救他出狱,救了他一命,这位贤德的母亲才慨然应允儿子与他交往,因为“子发肤受之于武公子耳,非老身所得而爱惜者。”,“见武公子勿谢也,小恩可谢,大恩不可谢。”此后,田七郎对于武承休的厚遇不再推辞。故事的结果正如田母预言的那样,武承休蒙冤,田七郎为他报仇,手刃仇人之后,自刭而死。

7.有关韩信的义气典故

**胯下之辱--《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不计小利,从此典故可见。

**一饭千金--韩信起初贫困,又不懂得经营,没有饭吃,只能在淮阴城下钓鱼。有一个漂絮的老妇人,给他吃了几十天饭,后来韩信封了楚王后,就拿千金报答他。后因称受恩而后报为‘一饭千金’。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初在项羽手下当一小官,屡次向项羽献策,都未被采用。于是就从楚军逃亡至汉军,做了一名小小的治粟都尉。萧何几次与韩信谈话,发现他是一个奇才。汉军到达南郑时,很多将士都逃跑了。韩信见自己仍不受重用,便同大家一起逃跑了。萧何听说,未及禀明刘邦,连夜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还以为萧何也逃跑了呢,原来是去追一个微不足道的韩信,不免有些生气。萧何述说了追韩信的理由,说韩信不是一个普通的人才。在萧何的大力推荐下,韩信从一名小军官,成为统率全军的大将军。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汉元年,被封汉中王的刘邦乘项羽进攻齐地田荣之机,决计出南郑袭占关中,东向与项羽争天下,楚汉战争爆发。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以曹参、樊哙为先锋,利用秦岭栈道,采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派樊哙、周勃率军万余大张声势地抢修栈道,吸引三秦王的注意力,自己则亲率军队潜出故道,翻越秦岭,袭击陈仓。从而迅速占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对楚的初战胜利。

**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韩信大败赵军后,诸将前来祝贺,问到:“兵法上说,布阵应是‘右背山陵,左对水泽’,如今将军却背水为阵,还说破赵军之后会餐,当时我们不服,然而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韩信说:“此在兵法,顾诸君弗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后存’乎?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经所谓‘驱市人而战之’也,其势非置死地,人人自为战;今即予生地,皆走,宁尚得而用之乎!”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要抓韩信,韩信为讨好刘邦迫使钟离昧自杀而亡。韩信持钟离昧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此成语源于吴越争霸后越国范蠡对文种的话。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刘邦高兴时还常同他闲谈将领们才能的高下,刘邦问:“如我能将几何?”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刘邦问:“于君何如?”韩信说:“臣多多而益善耳。”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言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观韩信一生,因萧何月下追而开始其辉煌生涯;韩信的败亡,也是萧何出的计谋。所以民间就由这个故事概括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句俚语。

**成败一萧何,生死两妇人--成、败皆在萧何,生在漂絮老妇、死在吕后是谓两妇人。

8.生活中体现义气的事例

关于义气的故事:魏国的鲍子都有一天傍晚在荒野行走,遇到一位书生突然发作心脏疼痛,鲍子都下马为书生按摩心脏。

不一会儿,书生就死了。鲍子都看到书生的口袋里有一册兵书和十个金饼,他便卖了一个金饼,用所卖的钱将书生安葬了,并将剩下的九个金币枕到书生的头下,兵书放到书生的肚子旁边。

几年以后,鲍子都在路上发现有一个骑着黑白相杂的马的人追赶他。等到那人追上他以后,说他是强盗。

那人还问鲍子都他儿子的尸体哪去了。鲍子都将当时的情况说了,带领那个人来到书生的墓前,挖开坟墓将书生的尸体取出来,看到九个金饼仍在书生的头下枕着,兵书还在书生的身旁放着。

书生的全家都非常感谢鲍子都的大仁大义,从此鲍子都名声也响了起来。基本介绍:义气,读音yìqì ,本指节烈、正义的气概。

引申为刚正之气。也指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1.节烈、正义的气概。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 仇牧、孔父 、荀息 之死节, 公子目夷不与 楚国,此皆执权存国,行正世之义,守惓惓之心,《春秋》嘉义气焉,故皆见之,复正之谓也。”

《宋书·沉庆之传》:“泣血千里,志复深逆。鞠旅伐罪,义气云踊。”

唐 柳宗元《唐故特进南公睢阳庙碑》:“惟公与 南阳张公巡 、高阳 许公 远 ,义气悬合,訏谋大同,誓鸠武旅,以遏横溃。”2.谓刚正之气。

宋 欧阳修 《秋声赋》:“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3.为情谊而甘愿替别人承担风险或作自我牺牲的气度。

《水浒传》第五一回:“他犯了该死的罪,我因义气,放了他。” 明 陶宗仪《辍耕录·结交重义气》:“於此可见前辈结交重义气,不以贵贱贫富易其心,诚可敬也。”

《老残游记》第七回:“虽如此说,然当时的交情义气,断不会败坏的;所以我写封信去,一定肯来的。”。

以上是 义气典故(谁有关于义气的故事)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