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妈妈妈妈要不要打回去(孩子动手打妈妈的心理原因)

前段时间看见一个视频,一个90后的妈妈和儿子对打,很多网友都纷纷点赞,评论里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妈妈,意思大概就是吃软怕硬是人的本性,孩子也一样。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妈妈的做法对吗?

其实,真的不是这样的。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他们的心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理解能力、情绪表达能力和情绪转化能力都没有建立完全,以牙还牙、加倍奉还这种成人之间的交往规则,很可能会毁了你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之所以打妈妈,其实就是孩子有了一个愤怒的情绪,但他不知道如何表达,所以才把这种攻击的力量发泄在了妈妈身上。妈妈打回去,意思就是不许对我释放你的愤怒和攻击性。

时间久了,愤怒的情绪并不会消失,孩子太小,他没有能力去理解和转化,这种压抑的愤怒就会转向自身,从而攻击自己。现实里你会看见,有一些孩子会抓、掐、挠自己,会用头撞墙等,这些行为都是因为他将攻击转向了自身。

抑郁的核心机制就是攻击转向自身。他隐藏的潜意识就是,都说我不好,我就该被罚,我不配拥有。

青少年的自残和自我放弃,常常都和这些核心观念有关。如果这种情况经常的发生,你的孩子很可能形成多动,抽动、抑郁或秽语症等等,这些症状都和情绪无法释放及言语化的表达什么关系。

当然,家长也不能纵容孩子打人的行为,这个时候妈妈需要承接孩子的情绪,并教给他如何正确地释放情绪。

一、叫停和限制

父母可以通过表情、手势和声音,严肃而平静地告诉他,不可以。家长的情绪一定要稳定,你稳定的呼吸和身体姿势,会让孩子慢慢的平静下来。

这种限制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保护一些东西,而是保护孩子,让他不被自己内在的这种攻击性失控的感觉给伤害,这其实是一种接纳的性质,是一种保护。

二、描述孩子的感受

家长可以根据情况描述孩子的感受,比如“你现在很生气,妈妈一直在忙,没有理你是不是,你很生气对吗?”,通过这个过程让他理解,他的感受是被允许的,但他不需要用行动去表达。

第三个就是解决根源问题

父母一定要去好奇孩子内在发生了什么,了解孩子生气的缘由是什么。是不是因为觉得大人忽略了他?然后结合他的这种年龄特点解决相关的问题。

有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不要任凭孩子在悲伤,或者愤怒的情绪里释放而不干预。让孩子自由地、无限制的、过度自由的这种发泄,其实给孩子带来的是一种被情绪淹没的恐慌。

一个孩子他需要一个限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干预,这样,他的内心才会处在一种安全的感觉里。

对于孩子的这些不符合成人规范的行为,我们不要随便地用道德的方式去评判,或者批评,一定要理解,这是一种能力还需要发展的表现,从而保护他们的自尊,发展他们的能力。

以上是 孩子打妈妈妈妈要不要打回去(孩子动手打妈妈的心理原因)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