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一个时辰相当于几小时 时长的由来

古时候一个时辰相当于几小时 时长的由来

古时候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时间”是古代计时企业,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称为一个时辰,十二个时辰各自以十二地支为名字,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今日的记时企业为“钟头”,一天总共二十四个钟头,因此,一天相当于十二个时辰相当于二十四个钟头,一个时辰相当于二个钟头。

天干地支8.jpg

时长的由来

古代劳动人民最开始叙述时长关键参考不言而喻的天文现象、小动物人体生物钟和日常作息时间,例如鸡啼、平旦、朝食、日中、人定等,之后慢慢改成校时机器设备读值来叙述,之后也慢慢给这种校时机器设备读值加上了五行。例如,给甲乙两字配上木、给丙丁二字配容易上火、给戊己二字加上给土、给庚辛二字配上金、给壬癸两字加上水。

天干地支71.jpg

十二时辰制什么时候开始应用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朝命名为夜深、鸡啼、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傍晚、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明,以夜深二十三点至一点为丑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先后递推。

【丑时】夜深,别名夜半、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间。(23时许01时)。

【丑时】鸡啼,别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间。(01时许03时)。

【寅时】平旦,又被称为黎明曙光、早上、日旦等:时有夜与日的交叉之时。(03时许05时)。

【卯时】日出,别名日始、暮色、旭日等:指太阳光刚把脸露出来,扬扬升出的那段时间。(05时许07时)。

【辰时】食时,别名早食等:古代人“朝食”之时也便是吃早饭时长,(07时许09时)。

【巳时】隅中,别名日禺等:邻近中午的时候称之为隅中。(09时许11时)。

【午时】日中,别名日正、下午等:(11时许13时)。

【未时】日昳,别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光偏为日昳。(13点至15时)。

【申时】晡时,别名日铺、夕食等:(15时许17时)。

【子时】日入,别名日落、日沉、黄昏:意指太阳落山的时。(17时许19时)。

【戌时】傍晚,别名日夕、日暮、日晚等:这时太阳光已下山,天将黑未黑。新天地昏暗,天地万物若隐若现,故称傍晚。(19时许21时)。

【亥时】人定,别名定昏等:这时夜幕已深,大家早已终止主题活动,安歇睡眠质量了。人定其实就是人静。(21点至23时)。

以上是 古时候一个时辰相当于几小时 时长的由来 的全部内容,来自【游乐园】,转载请标明出处!

回到顶部